外语节 | 讲座回顾|中山大学中文系范劲教授主讲《重读卡萨诺瓦的〈文学世界共和国〉:一个系统论视角》
2025年11月10日,新澳门六合彩-新澳门六合彩开奖网 德语系“昭月”德语学术系列讲座第八期在新澳门六合彩开奖网 210会议室隆重开讲。本次讲座聚焦法国文学评论家帕斯卡尔・卡萨诺瓦(Pascale Casanova, 1959-2018)的经典著作《文学世界共和国》,由中山大学中文系范劲教授作了《重读卡萨诺瓦的〈文学世界共和国〉:一个系统论视角》的主题讲座,吸引了来自德语系、法语系、中文系的师生参加。讲座由德语系杨劲教授主持。
范劲教授认为,作为一部重塑世界文学研究格局的理论经典,《文学世界共和国》的核心突破在于打破“世界文学是作品集合或民族文学叠加”的传统认知,将其定义为一个拥有独立运行规则、权力结构与价值体系的“文学共和国”。该著作为理解文学全球化提供了新维度——全球化并非文学的同质化,而是中心与边缘、民族与世界的持续博弈。接着,范劲教授围绕该书理论框架、论证案例与学术价值展开系统解读,并融入自身批判性见解,形成兼具理论阐释与思想碰撞的学术对话。
范劲教授梳理了卡萨诺瓦所提出的世界文学场域存在明确的等级格局:以历史上的巴黎为代表的“中心”,掌握着文学规则制定权,边缘文学若想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合法性,往往需通过中心的认可;但这种结构并非完全依附政治地理,文学资本才是决定地位的核心。进而指出,边缘文学的反抗与突围,如爱尔兰文学复兴、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等并非单纯的对抗,更是推动世界文学系统演进的关键动力,这一观点打破了“中心主导、边缘被动”的单向认知。
范劲教授认为,卡萨诺瓦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打破“民族性-世界性”“本土化-全球化”的二元对立,民族文学的身份认同需在世界文学空间中实现,“世界性”并非对“民族性”的否定,而是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他以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等作家为例,分析了边缘文学进入中心的路径:乔伊斯突破爱尔兰文学的地域局限,以《尤利西斯》对接世界文学的审美标准;卡夫卡以融合捷克语和印第绪语的语言策略实现对文学霸权的反抗;贝克特、纳博科夫则通过双语创作与自我翻译,既规避中心霸权的束缚,又保持文学自主性,成为边缘作家突围的经典范式。

在阐释卡萨诺瓦理论后,范劲教授结合当代学术语境,提出了关于该理论的盲区与误区、局限与可待拓展的空间等方面的批判性见解,对卡萨诺瓦的“民族文学竞争”理论存在简化倾向、难以解决“理念抽象性”与“历史经验复杂性”的矛盾、忽略了口传文学这一重要领域、对除小说外的不同体裁差异性关注不足等进行了分析。最后,范劲教授指出世界文学多重系统同时并存,也正因如此才让多样性得以充分体现,仿佛一道有着无数六边形的回廊。
互动交流环节,在座师生与范劲教授展开热烈讨论。范教授强调,世界文学研究的新转向应超越中心-边缘的二元思维,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价值评判体系,真正实现“多元互动”文学研究范式。
杨劲教授作总结发言。她认为,此次讲座不仅让在场师生对来自法国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理论体系有了系统、深入的认知,更通过批判性对话,为世界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启示,要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打破理论局限,推动文学研究向更开放、更具包容性的方向发展
